hot

呼吸困难、咳嗽?类风湿的“肺部危机”

来源:上海强直医院类风湿诊疗中心

   类风湿关节炎不仅会损伤关节,还可能累及全身多个器官,肺部就是常见的 靶器官之一。当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、咳嗽时,需警惕类风湿引发的 肺部危机”—— 这可能是肺间质病变、胸膜炎等肺部病变的信号,若延误诊治,可能导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,甚至危及生命,需高度重视。

  类风湿关节炎累及肺部的本质,与自身免疫紊乱密切相关。患者体内异常激活的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(如肿瘤坏死因子、白细胞介素等),不仅攻击关节滑膜,还会随血液循环侵犯肺部组织,引发慢性炎症。肺部血管丰富、组织娇嫩,长期处于炎症环境中,会导致肺组织结构破坏或功能异常,进而出现一系列呼吸道症状。这种肺部受累可发生在类风湿病程的任何阶段,部分患者甚至在关节症状出现前就已存在肺部病变,也有患者因关节症状突出而忽视了肺部异常,导致病情隐匿进展。

wechat_2025-06-17_104930_572.jpg

  类风湿关节炎引发的肺部问题类型多样,其中以肺间质病变和胸膜炎最为常见:

  肺间质病变:这是类风湿肺部受累最严重的类型之一,炎症主要侵犯肺间质(肺泡之间的结缔组织、血管等),导致肺间质纤维化。患者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短(如爬楼梯、快走时呼吸困难),随病情进展,即使静息状态也会感到胸闷、呼吸急促,同时伴随持续性干咳(无痰或少量白痰)。若纤维化范围扩大,会严重影响肺部气体交换功能,导致缺氧,晚期可能出现杵状指(手指末端变粗)、口唇发绀等症状。胸膜炎:类风湿炎症侵犯胸膜(覆盖肺部和胸腔内壁的薄膜),引发胸膜充血、渗出,导致胸膜炎。患者常出现胸痛(深呼吸或咳嗽时加重,呈刺痛或钝痛),同时伴有咳嗽、胸闷,若胸腔内积液增多,还会出现呼吸困难 —— 积液压迫肺部,使肺扩张受限,呼吸幅度减小。此外,类风湿患者还可能出现肺动脉高压(肺部血管阻力增加,导致右心负荷加重)、肺结节(多为良性,但少数可能恶变)等,这些病变也会以呼吸困难、咳嗽为主要表现,需通过影像学检查进一步区分。

  肺部受累的 高危因素”​

  并非所有类风湿患者都会出现肺部问题,以下因素会增加肺部受累风险:病程较长(超过 10 )、类风湿因子阳性且滴度较高、存在吸烟史(吸烟会加重肺部炎症和免疫紊乱)、同时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(如干燥综合征),以及长期使用某些药物(如甲氨蝶呤,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药物性肺损伤)。这些患者需更密切关注肺部症状,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。

  出现症状后,这样做能尽早干预

  当类风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、咳嗽等症状时,需尽快明确病因,避免病情恶化。首先,及时就医进行肺部检查,常用的检查包括胸部高分辨率 CT(能清晰显示肺间质、胸膜的细微病变)、肺功能检查(评估肺通气和弥散功能)、血气分析(判断是否存在缺氧)等,必要时还需进行支气管镜检查或肺活检,以明确病变类型。在治疗方面,需根据肺部病变类型调整方案:对于肺间质病变,早期使用抗纤维化药物(如吡非尼酮)联合免疫抑制剂(如环磷酰胺),能延缓纤维化进展;胸膜炎患者若积液较多,需穿刺抽液缓解症状,同时使用激素或生物制剂控制胸膜炎症;合并肺动脉高压者,需针对性使用降肺动脉压药物,保护心功能。此外,患者必须戒烟,避免接触粉尘、烟雾等肺部刺激物,在空气质量差时减少外出,外出时佩戴口罩,同时接种流感疫苗、肺炎疫苗,降低肺部感染风险。日常养护对保护肺部功能同样重要。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的呼吸功能锻炼(如腹式呼吸、缩唇呼吸):取坐位或卧位,双手放在腹部,吸气时腹部鼓起,呼气时腹部收缩,每次 10-15 分钟,每天 2-3 次,能增强呼吸肌力量,改善肺通气;同时避免剧烈运动,选择散步、太极等低强度运动,以不引起呼吸困难为宜。若出现咳嗽加重、痰中带血、呼吸困难突然加剧,需立即就医,这可能是肺部病变急性加重的信号,需紧急处理。

  类风湿关节炎的 肺部危机虽隐匿但危害重大,呼吸困难、咳嗽等症状往往是身体发出的预警。患者需摒弃 类风湿只影响关节的观念,定期进行肺部检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治疗,同时做好日常防护,才能最大限度保护肺部功能,避免因肺部病变影响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。

67%电话咨询与医生直接对话

96%的患者还关注以下内容

规范治疗  |   类风湿科学诊治防复发

上海强直医院类风湿诊疗中心任鸿军
TMT防复发检查中心
疑难类风湿局部
联合全身规范诊疗中心

专业设备捍卫类风湿患者康复权利技术差异就是疗效差异

banner
banner
banner
banner

坐诊医生  |   您的健康,我们的责任

致力于打造类风湿关节炎专业品牌医院
上海强直医院类风湿诊疗中心
  • 中共上海强直医院支部委员会
  • 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理事单位
  • 上海市诚信创建单位
  • 分型诊疗早中晚期类风湿患者量身定制方案
  • 联合会诊疑难重症患者至少2名医生共同看诊